区间DP
概述
区间dp就是利用了分治的思想,将整个区间不断的拆分一下,将一个区间[l,r]分成[l,k] [k+1,r],然后再对[l,k]和[k+1,r]进行类似的拆分,直到拆分成最小的区间,通过对每个小区间算出最小或者最大代价,再通过将这些小区间组合成一个更大的区间,哪种组合方式最优,则就是所求解。解题为三部分+最后一步+边界情况。
例1.石子合并
题目描述 设有 N 堆石子排成一排,其编号为 1,2,3,…,N。
每堆石子有一定的质量,可以用一个整数来描述,现在要将这 N 堆石子合并成为一堆。
每次只能合并相邻的两堆,合并的代价为这两堆石子的质量之和,合并后与这两堆石子相邻的石子将和新堆相邻,合并时由于选择的顺序不同,合并的总代价也不相同。
例如有 4 堆石子分别为 1 3 5 2, 我们可以先合并 1、2 堆,代价为 4,得到 4 5 2, 又合并 1,2 堆,代价为 9,得到 9 2 ,再合并得到 11,总代价为 4+9+11=24;
如果第二步是先合并 2,3 堆,则代价为 7,得到 4 7,最后一次合并代价为 11,总代价为 4+7+11=22。
问题是:找出一种合理的方法,使总的代价最小,输出最小代价。
输入格式
第一行一个数 N 表示石子的堆数 N。
第二行 N 个数,表示每堆石子的质量(均不超过 1000)。
输出格式
输出一个整数,表示最小代价。
数据范围
\(1≤N≤300\)
输入样例
1 2 |
|
输出样例
1 |
|
题解
区间DP的状态定义一般为一个范围,我们令\(f[l,r]\)为合并\(l-r\)范围内的石子能获得的最小代价,根据最后一步合并的不同,可以划分为若干个部分,状态转移方程很容易可以表示为\(f[l,r]=min(f[l,k]+f[k + 1,r] + (w[l]+w[l+1]...+w[r]), f[l,r])\),其中k为最后一步合并的端点,这里\(w[l]+...w[r]\)可以用前缀和优化
代码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|
|
例2.环形石子合并
题目描述
将 n 堆石子绕圆形操场排放,现要将石子有序地合并成一堆。
规定每次只能选相邻的两堆合并成新的一堆,并将新的一堆的石子数记做该次合并的得分。
请编写一个程序,读入堆数 n 及每堆的石子数,并进行如下计算:
- 选择一种合并石子的方案,使得做 n−1 次合并得分总和最大。
- 选择一种合并石子的方案,使得做 n−1 次合并得分总和最小。
输入格式
第一行包含整数 n,表示共有 n 堆石子。
第二行包含 n 个整数,分别表示每堆石子的数量。
输出格式
输出共两行:
第一行为合并得分总和最小值,
第二行为合并得分总和最大值。
数据范围
\(1≤n≤200\)
输入样例
1 2 |
|
输出样例
1 2 |
|
题解
与朴素版相比,多了一个破环成链的过程,由于是个环,n堆石子就有n个空隙,若按照空隙断开可以有n种断法,由于环断开后个数仍然为n个,于是不难想到可以在原n堆石子后面补上n个,从前n堆开始分别对应一种断法,最后在这些断法中取最小值(或最大值),而每种断法使用朴素版的做法即可
代码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|
|
例3.能量项链
题目描述
在 Mars 星球上,每个 Mars 人都随身佩带着一串能量项链,在项链上有 N 颗能量珠。
能量珠是一颗有头标记与尾标记的珠子,这些标记对应着某个正整数。
并且,对于相邻的两颗珠子,前一颗珠子的尾标记一定等于后一颗珠子的头标记。
因为只有这样,通过吸盘(吸盘是 Mars 人吸收能量的一种器官)的作用,这两颗珠子才能聚合成一颗珠子,同时释放出可以被吸盘吸收的能量。
如果前一颗能量珠的头标记为 m,尾标记为 r,后一颗能量珠的头标记为 r,尾标记为 n,则聚合后释放的能量为 m×r×n(Mars 单位),新产生的珠子的头标记为 m,尾标记为 n。
需要时,Mars 人就用吸盘夹住相邻的两颗珠子,通过聚合得到能量,直到项链上只剩下一颗珠子为止。
显然,不同的聚合顺序得到的总能量是不同的,请你设计一个聚合顺序,使一串项链释放出的总能量最大。
例如:设 N=4,4 颗珠子的头标记与尾标记依次为 (2,3)(3,5)(5,10)(10,2)。
我们用记号 ⊕ 表示两颗珠子的聚合操作,(j⊕k) 表示第 j,k 两颗珠子聚合后所释放的能量。则
第 4、1 两颗珠子聚合后释放的能量为:(4⊕1)=10×2×3=60。
这一串项链可以得到最优值的一个聚合顺序所释放的总能量为 ((4⊕1)⊕2)⊕3)=10×2×3+10×3×5+10×5×10=710。
输入格式
输入的第一行是一个正整数 N,表示项链上珠子的个数。
第二行是 N 个用空格隔开的正整数,所有的数均不超过 1000,第 i 个数为第 i 颗珠子的头标记,当 i < N 时,第 i 颗珠子的尾标记应该等于第 i+1 颗珠子的头标记,第 N 颗珠子的尾标记应该等于第 1 颗珠子的头标记。
至于珠子的顺序,你可以这样确定:将项链放到桌面上,不要出现交叉,随意指定第一颗珠子,然后按顺时针方向确定其他珠子的顺序。
输出格式
输出只有一行,是一个正整数 E,为一个最优聚合顺序所释放的总能量。
数据范围
\(4≤N≤100,\)
\(1≤E≤2.1×109\)
输入样例
1 2 |
|
输出样例
1 |
|
题解
环形问题,首先破环成链,参考环形石子合并的方法,本题与环形石子合并的不同点在于每一堆既有头也有尾,因此对于堆数为n的石子实际长度应该为n+1,所以本题就是在长度为n+1的石子堆中做环形石子合并问题,第n+1和第1个一样,长度为1不存在,因此可以从2开始枚举,注意一个小坑,在枚举最后一步时不能选择一个珠子的同一端,即k范围为l+1到r-1
代码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|
|
例4.凸多边形的划分
题目描述
给定一个具有 N 个顶点的凸多边形,将顶点从 1 至 N 标号,每个顶点的权值都是一个正整数。
将这个凸多边形划分成 N−2 个互不相交的三角形,对于每个三角形,其三个顶点的权值相乘都可得到一个权值乘积,试求所有三角形的顶点权值乘积之和至少为多少。
输入格式
第一行包含整数 N,表示顶点数量。
第二行包含 N 个整数,依次为顶点 1 至顶点 N 的权值。
输出格式
输出仅一行,为所有三角形的顶点权值乘积之和的最小值。
数据范围
\(N≤50,\)
数据保证所有顶点的权值都小于\(10^9\)
输入样例
1 2 |
|
输出样例
1 |
|
题解
我们枚举三角形中的一条边,设\(f[l,r]\)为所有由\([l,l+1],[l+1,l+2],...[r-2,r-1],[r-1,r],[r-l]\)这些边组成的四边形划分成三角形方案的最小值,根据最后一步即除\(l,r\)这两个点外三角形另一个顶点的位置确定状态转移方程,可以发现第三个点可以取到\((l,r)\)内的所有点,于是\(f[l,r]=min(f[l,r],f[l,k]+f[k,r]+w[l]*w[k]*w[r]\),看上去和上题转移方程一样,但本题长度为n并且不需要破环就能枚举到所有线段,数据范围很大,需要使用高精度
代码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|
|
例5.加分二叉树
题目描述
设一个 n 个节点的二叉树 tree 的中序遍历为(1,2,3,…,n),其中数字 1,2,3,…,n 为节点编号。
每个节点都有一个分数(均为正整数),记第 i 个节点的分数为 di,tree 及它的每个子树都有一个加分,任一棵子树 subtree(也包含 tree 本身)的加分计算方法如下:
subtree的左子树的加分 × subtree的右子树的加分 + subtree的根的分数
若某个子树为空,规定其加分为 1。
叶子的加分就是叶节点本身的分数,不考虑它的空子树。
试求一棵符合中序遍历为(1,2,3,…,n)且加分最高的二叉树 tree。
要求输出:
(1)tree的最高加分
(2)tree的前序遍历
输入格式
第 1 行:一个整数 n,为节点个数。
第 2 行:n 个用空格隔开的整数,为每个节点的分数(0<分数<100)。
输出格式
第 1 行:一个整数,为最高加分(结果不会超过int范围)。
第 2 行:n 个用空格隔开的整数,为该树的前序遍历。如果存在多种方案,则输出字典序最小的方案。
数据范围
\(n<30\)
输入样例
1 2 |
|
输出样例
1 2 |
|
题解
由于每一颗树的中序遍历在序列中时连续的一段,根据以往区间DP将其分成三部分的规律,很容易想到令\(f[l,r]\)为中序遍历为\(l-r\)的二叉树方案的分数最大值,这里的最后一步是根结点的位置,假设为k,则状态转移方程为\(f[l,r]=max(f[l,r],f[l,k-1] \times f[k+1,r]+w[k])\)
注意边界情况
- 当没有子树时分数为自身值
- 当没有一颗子树时,没有的子树权值为1
本题还要求输出字典序最小的前序遍历,由于前序遍历优先输出根节点,而根节点又为下标,于是想到根结点越靠前越好,即找到第一个满足最大值的数,之后遇到相同分数不进行\(f[l,r]\)的更新
代码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|
|
例6.棋盘分割
题目描述
将一个 8×8 的棋盘进行如下分割:将原棋盘割下一块矩形棋盘并使剩下部分也是矩形,再将剩下的部分继续如此分割,这样割了 (n−1) 次后,连同最后剩下的矩形棋盘共有 n 块矩形棋盘。(每次切割都只能沿着棋盘格子的边进行)
原棋盘上每一格有一个分值,一块矩形棋盘的总分为其所含各格分值之和。
现在需要把棋盘按上述规则分割成 n 块矩形棋盘,并使各矩形棋盘总分的均方差最小。
均方差formula.png ,其中平均值lala.png ,xi 为第 i 块矩形棋盘的总分。
请编程对给出的棋盘及 n,求出均方差的最小值。
输入格式 第 1 行为一个整数 n。
第 2 行至第 9 行每行为 8 个小于 100 的非负整数,表示棋盘上相应格子的分值。每行相邻两数之间用一个空格分隔。
输出格式
输出最小均方差值(四舍五入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)。
数据范围
\(1<n<15\)
输入样例
1 2 3 4 5 6 7 8 9 |
|
输出样例
1 |
|
题解
设\(f[x1][y1][x2][y2][k]\)为左端点为\((x1,y1)\),右端点为\((x2,y2)\)的矩阵划分为k部分的均方差的最小值,发现若要使所有部分在切的过程中都能为矩形,只有横切到底和竖切到底两种方法,本题使用记忆化搜索来写
状态转移方程如下:
- 横切:\(f[x1][y1][x2][y2][k]=min(f[x1][y1][x2][i][k-1]+get(x1,i+1,x2,y2),\) \(f[x1][i+1][x2][y2][k-1]+get(x1,y1,x2,i),f[x1][y1][x2][y2][k])\)
- 竖切:\(f[x1][y1][x2][y2][k]=min(f[x1][y1] [x2][i][k-1]+get(x1, i + 1, x2, y2),\) \(f[x1][i+1][x2][y2][k-1]+get(x1, y1, x2, i),f[x1][y1][x2][y2][k])\)
利用二维前缀和继续优化
代码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|
|